作者:燕赵节度使
北非的阿拉曼战役遭遇惨败后,隆美尔为避免被英军全歼,不顾希特勒“绝不后撤”的命令,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他带领部队一路撤退,最终退守到了距离原战场2500公里之外的突尼斯地区。
突尼斯地形复杂多变,山脉众多。虽然轴心国的兵力较为有限,但由于战线大幅缩短,防守压力有所减轻。同时,突尼斯距离西西里岛较近,轴心国的补给船只从西西里的港口出发,一晚便可抵达。相比之下,能够威胁轴心国运输线的最近空军基地马耳他岛距离有320公里之遥,难以施加有效的空中打击。
隆美尔飞回欧洲,多次拜见希特勒,最终获得了大量援军补给,非洲军团的战斗力才有所恢复,重新具备了迎战的能力。
然而,局势依然严峻。东面,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从埃及阿拉曼一路追击,接连占领了大片北非领土。尽管暂时未向突尼斯发动攻击,但英军依靠的黎波里、托卜鲁克等港口,得到了持续不断的物资补给。形势明显,蒙哥马利正在积聚力量,伺机对突尼斯发动大规模总攻。
在西侧,1942年11月,盟军实施“火炬行动”,由20多万英美部队组成的庞大登陆舰队几乎未遭法国殖民军的有效抵抗,顺利登陆法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登陆后,盟军沿着北非海岸线不断向东推进,逐渐逼近突尼斯。
展开剩余86%突尼斯的德军被东西两面夹击,局势十分危急。隆美尔并未束手待毙,而是在巩固了重要防线马雷斯之后,决心发起一场拿破仑式的两面夹击反攻。
所谓拿破仑式的两面夹击,是指在敌军夹击的情况下,利用内线作战路径短的优势,迅速集中兵力猛攻敌方较弱一侧,令其未及援助便溃不成军,随后转而攻击另一侧部队,实现逐个击破,打破包围的战术。
突尼斯西面,英军第一集团军、美军第二军及一个法国师形成了对轴心国运输线的重大威胁。隆美尔决定首先消灭这部分部队。
经过对比,隆美尔判断美军多为刚从美国本土派来的“少爷兵”,虽装备先进、物资充足,但缺乏实战经验,战斗力远逊于英军。
基于此,隆美尔认为德军若集中兵力猛攻美军,将能轻松击溃他们,然后再扫除英军,从西面彻底解除威胁,之后将全部力量集中打击东面的蒙哥马利第八集团军。
如此,隆美尔的战术胜利有望转变为战略胜利,非洲军团能坚守突尼斯这一坚固堡垒,等待大量补给和援军,届时再发起反攻,重现昔日在北非战场上的辉煌战绩。
这计划看似绝妙。
1943年2月3日夜,德军第21装甲师突袭弗德山口,驻守此处的法军兵力稀少,很快便溃退。弗德山口是重要关隘,隆美尔果断决定从这里发起对美军的攻势。
隆美尔的目标是加夫萨,一处绿洲,已成为美军攻势的重要基地。但隆美尔的计划遭到了第五集团军司令阿尼姆的反对,阿尼姆主张攻打加夫萨北面的西迪布泽德。两人意见不合,最终在凯塞林调停下各自为战。
隆美尔对此极为不满,认为当前最紧要的是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而非争夺地盘。但他因失去希特勒的信任,被凯塞林制约,未能统帅全非洲军团。
德军占领弗德山口后,盟军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及英军都误判德国下一步会进攻更北的丰杜克,于是把重兵布防于丰杜克,这一错误部署为轴心国创造了进攻良机。
阿尼姆率军发动的进攻取得巨大成功,令美军溃不成军,损失百余辆坦克和半履带车,及50多门大炮。此战进一步确认隆美尔对美军战斗力的轻视,认为他们缺乏坦克作战经验,远不及英军。如果发起闪击战,将轻易击败他们。
一个大胆的进攻计划在隆美尔心中成型。美军慌乱撤退,加夫萨轻松落入德军之手。隆美尔提出应继续西进,穿越西部山脉,夺取所有隘口,绕至盟军后方,切断补给线,实现包围殲灭。
这种战术正是隆美尔在一两年前利用过的,曾将英军一路击退至埃及边境阿拉曼。
但阿尼姆犹豫不决,隆美尔无奈再次向凯塞林求助,终于拿到第10和第21装甲师的指挥权。不过,第10装甲师的一半兵力和虎式坦克营仍被阿尼姆留在后方。
隆美尔开始大展拳脚。
首先目标是战略要地凯塞林隘口。为了速攻,隆美尔动用新式武器“奈比尔威费”火箭炮,火箭弹在美军阵地炸开,制造极大混乱,美军纷纷溃逃。
战斗前,美军在凯塞林山口驻扎时,由于当地土质坚硬,美国士兵竟然偷懒未挖战壕或散兵坑,上级竟纵容此举。结果开战后,德军坦克纵横阵地,轻松摧毁美军防线。这群少爷兵为自己的懒惰付出了惨重代价。
得知凯塞林失守,一支英军部队前来支援,却遭德军击退。
一名美军少将临危受命到前线视察,后来回忆称,这是他唯一一次见到美军溃败得如此狼狈,惊慌逃窜的场面让人难忘。
隆美尔原本期待盟军能迅速反击,然而敌军反应迟缓,他只得亲自发起进攻。第10装甲师击溃了英军加强旅,向通往塔莱的方向推进。
为了迷惑敌人,德军将一辆缴获的英军瓦伦丁坦克放在最前,后方跟着德国坦克,让盟军误以为这是英军部队。
傍晚时分,德军冲入塔莱英军阵地,歼灭大量步兵与装甲车辆。但随着盟军坚守及增援赶到,隆美尔兵力不足,被迫下令撤退。若攻下塔莱,德军可与其他部队会合,将盟军部队分割成两部分,实现将盟军逐出北非的战略目标。
隆美尔将失败归咎于阿尼姆违抗军令,导致第10装甲师半数兵力和虎式坦克营被留在后方,削弱了进攻火力。隆美尔原计划用虎式坦克作为进攻尖刀。
凯塞林隘口战役中,美军第1军3万人伤亡惨重,阵亡3000人,俘虏4000人,损失坦克260辆及数百辆军用车辆,3天内撤退超过100公里。艾森豪威尔愤怒地撤换第1军司令弗雷登道尔,由巴顿接替。而德军损失不到2000人,坦克仅损失34辆。
此战隆美尔战果辉煌,险些实现战略目标。若非指挥混乱和阿尼姆拖后腿,隆美尔的攻势很可能迫使盟军从突尼斯西面撤退,极大改善德意军在北非的局势。
然而,1943年5月,仅在隆美尔离开北非两个月后,盟军发起总攻,彻底歼灭北非德意联军,俘虏25万人,成功解放突尼斯。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