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椽中距
椽中距,又称瓦坑(岭南地区)、椽豁(江南地区)、枝(日本),潮汕地区称为“瓦吉”。称“吉”,是因为开间尺度在符合椽中距倍数的基础上,要依据建筑尺度风俗的“压白尺法”,通过与建筑坐向相关的“地母卦”求得吉利尾数对开间尺度进行微调,以符合吉利尺寸。
由于气候原因,中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屋面通常不做保温层,在桷板(椽条)上直接铺瓦或望砖,桷板自上而下对齐交接,与北方木构建筑屋面椽子错位交接不同。因此南方木构建筑的椽中距和建筑开间尺度自然存在一定模数关系,成为不用斗栱的厅堂或小式民居建筑的基本建筑模数。此模数根据瓦和望砖的大小,并配合建筑等级和规模来选用(图7)。
图片
图7 岭南建筑屋面通长桷板构造
《营造法原》开间与椽中距的关联
以《营造法原》“三开间深六界”平房式为例,其歌诀曰:
平房式一:一开间深界
一间二贴二脊柱,四步四廊四矮柱;
四条双步八条川,步枋二条廊用同;
脊金短机六个头,七根桁条四连机;
六椽一百零二根,眠檐勒望用四路。[7]17
歌诀中“六椽一百零二根”,即每间102/6=17根椽,计16个椽豁,书中记载每豁为8.125寸,地方营造尺1尺=30 cm(图8)。“一开间深六界”对应了建筑的面阔与进深方向的尺度,进深方向以步架为单位,而面阔方面椽条数是确定的,可知《营造法原》中确实存在以椽中矩为基数设计建筑开间尺度的做法(表2)。
图片
图8 《营造法原》平房式:六界正贴图
图片
表2《营造法原》平房式“三开间深六界”之椽豁、营造尺与开间关系[7]17
开间、椽中距与营造尺建筑实例
以岭南地区两个实例进一步探析建筑平面与椽中距的模数关系。
广东潮阳“四点金”丈杆记录的民居开间尺度
出身于大木营建世家的广东潮阳肖智辉师傅曾提供一支清代建筑设计杖杆(图9),该杖杆1尺=29.7 cm。在大木师傅绘制的这个杖杆上明确标有建筑平面开间的瓦吉(椽中距)数:右房阔1丈,计10瓦吉[10]288。可知1瓦吉=1尺,开间为瓦吉宽的整倍数(表3)。
图片
图9 广东潮阳“四点金”民居丈杆
图片
表3 潮阳某“四点金”民居丈杆 下载原图
广东潮阳现代传统民居
潮阳永兴里是近期(2019)建成的大型潮汕民居,完全遵循传统建筑形制、材料、结构和工艺,由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胡少平师傅设计并主持施工。建筑中路是“五间过”样式的祠堂。胡师傅亦出身当地传统大木世家,深谙地方传统建筑设计工法。从胡先生手绘的该建筑设计图纸看,开间尺度同时用瓦吉数和营造尺标注,如心间宽十九吉,1.76丈,梢间宽十吉,1丈。可知开间确实按瓦吉倍数进行设计(图10,图11,表4)。
图片
图1 0 潮阳永兴里中路头门设计图纸
图片
图1 1 潮阳永兴里中路头门
图片
表4 广东潮阳永兴里大型民居中路建筑门堂开间尺度
同时,按照其1营造尺=29.6 cm折算,心间、次间都不符合营造尺整数,由此折算出的瓦吉宽度也各不相同,且非整数。这便是瓦吉之“吉”的来源,即先由瓦吉数定开间,再通过压白尺法“地母卦”来微调开间的用尺数,以达到吉利的用尺数字。
4
材、斗、椽中矩与开间的关联
日本古建筑枝割设计法
日本古建筑中与倍斗取长模数制相关的是“六枝挂”木割技术,也可简称为“枝割”。相关专用术语有枝、棰、小间、卷斗。枝指椽中距,棰相当于椽;小间指椽间的净距;卷斗相当于《营造法式》的散斗。枝的尺度涉及到建筑斗栱的制式和平面尺寸的大小,即枝是日本木构建筑的基本模数之一,枝的概念与技术记录于《匠明》中。
《匠明》是记述日本传统大木工法最重要的典籍,该书出版于桃山时代庆长十三年(1608),又被称为建筑秘书。太田博太郎对该书评价说:“若想历史地分析研究日本建筑的设计,最好的出发点便是这本《匠明》。可以说《匠明》是研究建筑史、古建筑修理、和式建筑设计……不论哪方面都该必读的书。”[11]4
在《匠明》中,建筑的平面是以枝宽为基本模数的。下面以最典型的“平三斗组”斗栱(一斗三升斗栱)为例讨论枝与斗栱的关系。斗栱组的总宽度为6棰,实际上为5枝或棰中距(椽中距)加1棰宽。卷斗宽等于1枝宽+1棰宽,棰宽为柱径的1/5(图12)。《匠明》中最简单的“三间四面堂”心间宽为20枝,次间为16枝,进深方向同面宽。平面心间宽12尺,按此数据推算:1枝=12尺/20枝=0.6尺(图13)[11]179。
图片
图1 2 六枝挂中的枝、卷斗、棰
图片
图1 3 《匠明》三间四面堂平面
由表5可见,由于材=枝=0.92尺,六枝挂设计方法将倍斗与椽间距联系了起来,这也是大量使用补间斗栱的“禅宗样”向无补间铺作的“和样”过度的产物,即有斗栱的建筑使用材、倍斗模数制,而和样采用椽间距模数制。材广=斗长=枝,把材、斗转化为枝。张十庆也认为日本中世和样建筑技术的最大发展当属枝割技术的形成,即和样“六枝挂斗栱”。《匠明》载七重塔枝割各层诸开间皆以枝为尺度模数,以1枝为单位逐层收分(图14,表5)。
图片
图1 4 《匠明》载七重塔枝割
图片
表5 和样建筑教王护国寺塔平面尺度分析(材=枝=0.92尺)[2]149
那么中世纪之前(禅宗样之前)的建筑尺度又是如何呢?日本学者关野贞提出了“完数柱间制”,也称柱间寸法,即建筑开间是以整尺倍数作为设计方法,并在开间尺度的基础上反推营造尺长。然而,竹岛卓一和沟口明则对法隆寺金堂、平等院凤凰堂中堂等建筑的研究表明,建筑平面尺度不仅符合整尺设计方法,还与枝模数对应,即开间为棰中距的整倍数,同时开间还是标准材材广和材厚的整数倍(表6,图15,图16)[12]72,121。清水重敦对法隆寺金堂的建筑木构架研究发现,其屋架水平方向与斜杆木料均由统一断面尺度的标准材(规格材)构成,这表明法隆寺金堂不仅使用了标准尺度,也使用了标准材[13](图17)。而该标准材的截面尺寸为7.5×6寸(高丽尺)[14]168,即枝=标准材高=0.75尺。
图片
表6 日本法隆寺金堂首层平面(奈良时期)[12]72
图片
图1 5 日本平等院凤凰堂中堂(11世纪)
图片
图1 6 日本法隆寺金堂首层平面尺度
图片
图1 7 日本法隆寺金堂木构架的标准材(图中填色部位)
可见法隆寺金堂开间尺寸既符合完数柱间制,也符合棰中距的整数倍和标准材高的整数倍。那么枝模数制何时开始使用?已有研究成果[15]143勾勒出从奈良时期唐样的完数柱间制、规格材的使用,到中世纪禅宗样的材、栱、斗与完数柱间制结合,再到中世纪晚期的和样枝割设计技术的线索。但法隆寺金堂尺度也符合枝割模数的研究成果,表明枝割技术由来已久。因此可以猜想,除众所周知的建筑形式之外,日本枝割模数制亦可能与中国唐代建筑尺度设计和标准材技术存在某种联系。
佛光寺大殿平面模数分析
佛光寺大殿作为我国唐代建筑形制、尺度等问题的“标准器”,不少学者都对该建筑的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如梁思成、傅熹年、张十庆、肖旻等,但所复原的营造尺却各异,亦未深入探讨用材与建筑尺度的密切关系。佛光寺大殿斗栱测绘尺度如下[8]78,81,[9]78:
栌斗:63×63×43 cm
散斗:32×32×21/22 cm
单材:31×21 cm;足材:43×21 cm
由表7分析可知,佛光寺大殿复原营造尺长29.4 cm、29.6 cm、29.8 cm均存在误差,只有傅熹年先生复原的29.4 cm营造尺在尽间面阔数值上是整除,其余皆存在一定尾数。笔者按31.5 cm(栌斗长/2=材广=散斗长)为营造尺4,则全部开间数值皆能整除,心间、次间为16尺整,尽间为14尺整。
图片
表7 佛光寺大殿平面尺度与材广、材厚、营造尺的关系[8]40
注:进深开间与面阔尽间同尺度,本表以开间为例。
设大殿用尺=31.5 cm,则复原设计模数尺寸如下:
栌斗长=2尺
栌斗长=2×散斗长=2×单材广
散斗长=1尺
足材广=2×材厚
单材广=1尺
材厚=散斗高=0.7尺
并且,根据测绘图纸分析可知,佛光寺大殿:材广=栌斗长/2=散斗长=椽中距=1尺。佛光寺大殿大斗、小斗和材广均为营造尺整尺或倍数,这显然不是巧合,而是设计为之。开间尺度又为材广和材厚的整数倍,即材广或材厚(斗口)为开间构成基数。可见,该建筑平面尺度的模数构成与日本法隆寺金堂十分雷同,皆以标准材为核心,实现了材、斗、椽中距的贯通,并以此为平面尺度设计的基准(图18)。
图片
图1 8 佛光寺大殿平面复原设计尺度模数
作者:程建军,陈丹
文章来源:建筑遗产,2022年0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