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魔幻的说法,叫“感谢对手”。
听起来挺鸡汤的,但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这玩意儿有时候是真的。特别是当你的对手,用尽了全身力气想把你摁死在起跑线上,结果一脚油门踩反,直接给你崩上了冠军领奖台。
今天这故事,主角是中国、以色列、美国。
讲的是一个差点让我们空军“瞎”了二十年的大坑,和一个由全球霸主亲手递过来的“神助攻”。
这事儿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那时候的我们,刚被一场在隔壁沙漠里打的架给彻底干懵了。海湾战争,美军用预警机、战斗机、攻击机、电子战飞机编织了一张天罗地网,把伊拉克百万大军打得跟删游戏存档一样。
我们这边一看,冷汗都下来了。我们的战斗机,在天上就是个睁眼瞎,别说体系作战了,连自己在哪儿,敌人在哪儿,都得靠地面雷达拿个大喇叭喊。
没有“空中大脑”,也就是预警机,再牛的飞行员,再快的飞机,都是活靶子。
这个病,得治。而且得快。
自己造?当时我们连个像样的雷达罩材料都搞不出来,更别提里面那套复杂到变态的电子系统了。于是,唯一的路子就是,买。
环顾全球,能卖这玩意的就那几家。美国人肯定不卖,他恨不得你永远停留在小米加步枪的时代。欧洲人看美国脸色,也不敢。最后,目光落到了一个神奇的国家身上——以色列。
以色列,中东小霸王,科技树点得极其诡异。他们在美国的技术基础上,魔改出了一套叫“费尔康”的预警雷达系统。这玩意儿在当时,简直是黑科技。
美国的E-3预警机,头上顶个大盘子,学名叫机械扫描雷达,得吭哧吭哧转起来才能扫描。而以色列的“费尔康”,用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盘子是固定的,靠电子扫描,跟无数个小眼睛同时盯着四面八方一样。探测距离三百多公里,能同时追踪上百个目标。
最骚的是,它的数据刷新率是美国E-3的三倍。啥意思?用打游戏来比喻,你还在看60帧的画面,人家已经用上240帧的高刷屏了,你刚抬手,人家连你子弹出膛的轨迹都算好了。
技术领先一代,价格还只要美国货的三分之一。
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新手神装”。
于是,一个代号“圆环工程”的合作就这么敲定了。我们从俄罗斯买来4架伊尔-76运输机当“毛坯房”,然后飞到以色列,让那边给精装修,装上“费尔康”这套顶级智能家居。总价2.5亿美元,在当时是天价,但为了不当瞎子,这钱,值。
合作进展得很顺利。1999年,第一架改装好的飞机A-50I,已经在俄罗斯完成了试飞,然后兴高采烈地飞往以色列做最后的调试。眼瞅着,我们就要拥有自己的“天空之眼”了。
然后,骚操作来了。
远在华盛顿的“村霸”不乐意了。
美国人一开始就盯着这笔交易,但没太当回事。在他们眼里,我们还是那个造衬衫和玩具的国家,给你个高科技?怕你连说明书都看不懂。
可当他们看到A-50I的试飞数据时,表情逐渐凝固。他们发现,这玩意儿要是真给了中国,太平洋西岸的游戏规则就要变了。所谓的“台海军事平衡”只是个借口,真正让他们恐惧的,是垄断被打破。
预警机是现代空战的“战力倍增器”,是整个作战体系的神经中枢。美国绝不允许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技术优势,被一个潜在的对手轻易抹平。更何况,这技术还是自己最铁的盟友卖的。
这感觉就像你家保安,把你花大钱买的顶级防盗系统,转手卖给了你最看不顺眼的邻居。
于是,一连串的极限施压开始了。
首先是威胁。克林顿政府直接摊牌,你以色列要是敢把这飞机交出去,每年那几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一分钱都别想要了。这等于直接掐住了以色列的脖子,因为以色列的国防,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美国输血。
然后是羞辱。中情局的特工,直接进驻以色列国防部,名义上是“监督”,实际上就是贴身看管,确保任何跟中国有关的军事合作都得断掉。
以色列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但也得看清谁是真正的老板。在国家生存和一笔生意的选择题面前,答案是唯一的。
2000年7月,以色列单方面宣布,合同终止。理由冠冕堂皇:“可能引发地区不稳定”。
煮熟的鸭子,飞了。
我们花了近六年的时间,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金钱,最后换来一堆冰冷的飞机壳子和一张3.5亿美元的赔偿支票(退款1.9亿,赔偿1.6亿)。
钱是回来了,甚至还多拿了一点。但时间呢?被耽误的战略机遇呢?还有那份被当猴耍了的外交屈辱呢?
在当时,这绝对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一次让我们军工界刻骨铭心的“费尔康之痛”。
美国人也长舒一口气,自以为成功地把一个追赶者踹回了泥潭。
但他们不知道,他们亲手点燃了一场风暴。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压迫,而是压迫之后,你给对手留下了一口气,还顺便让他看清了你所有的底牌。
“费尔康”事件,对我们来说,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掉了最后一丝幻想。买技术、靠别人,这条路,走不通。人家能在最后一秒钟撕毁合同,就能在关键时刻给你断供、留后门。
核心技术,国之重器,必须也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共识一旦形成,爆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
空军装备部牵头,一场史诗级的技术攻关战,在“费尔康”废墟之上打响。领军人物,是中国雷达界的泰斗,王小谟院士。
幸运的是,之前的合作也不是白搞的。我们派去以色列的工程师,不是去旅游的。他们带回来了近2000G的技术资料和设计图纸。这笔“学费”,虽然交得屈辱,但知识学到了。
研发团队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我们不模仿“费尔康”,我们要超越它。
“费尔康”的雷达有260度的扫描范围,还有100度的盲区。我们的方案,是创造性地在机背上搞了个“三面阵”设计。
简单说,就是在那个固定的雷达罩里,装了三块有源相控阵雷达,像三明治一样拼起来,完美实现360度无死角探测。
这一个改动,直接让我们的预警机,在核心性能上,比“费尔
康”和美国的E-3都高出整整一代。
从2000年项目终止,到2003年11月,我们自己的预警机原型机“空警-2000”就成功首飞。
只用了不到四年。
西方国家走完这段路,花了十几年。
2007年,空警-2000正式服役,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争气机”。
它的性能有多炸裂?对战斗机的探测距离超过470公里,能同时跟踪60到100个目标,指挥引导十几架战斗机协同作战。数据处理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全面碾压了当时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对手。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
空警-2000虽然牛,但平台是俄罗斯的伊尔-76,数量有限,我们被卡了脖子。
于是,更疯狂的“小步快跑”开始了。
用我们自己的运-8平台,搞出了中型预警机空警-200,那个背上顶着个“平衡木”的家伙。
然后,在运-9平台上,搞出了更先进、性价比更高的空警-500。这款“小盘子”,采用了数字阵列雷达技术,性能强悍,成本更低,跟下饺子一样开始量产。
从空警-2000、空警-200,到空警-500、空警-600,我们用二十年时间,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完整、最先进的预警机家族。
魔幻的轮回来了。
2011年,巴基斯坦向我们订购了4架ZDK-03预警机。这款预警机,是我们专门为他们定制的外贸版本。
曾经那个连预警机是什么都得靠别人科普、被人卡着脖子羞辱的学生,已经华丽转身,成了能跟世界顶级玩家同台竞技、甚至还能对外出口的“老师傅”。
现在回过头再看那场“费尔康”危机。
如果当年美国没有搅局,我们顺顺利利地拿到了那4架预警机,会怎么样?
大概率,我们会满足于这来之不易的“利器”,沉浸在拥有先进装备的喜悦中,从而彻底失去自主研发的紧迫感和原始动力。我们的预警机技术,可能就永远停留在了以色列20年前的水平上,永远受制于人。
所以说,美国那次看似成功的封锁,那次居高临下的技术霸凌,从长远来看,简直是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
它用最残忍的方式,打醒了我们,逼着我们走上了一条最艰难、但唯一正确的道路。
它本想关上一扇门,却没想到,我们直接把墙给拆了,给自己盖了一座宫殿。
这就是大国博弈的奇妙之处。你永远不知道,对手的哪一次恶意绞杀,会成为你涅槃重生的最佳燃料。
所以,有时候真的得说一句:感谢当年的“不卖之恩”。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股票配资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